两处对礼的论述是相同的。
《科学与近代世界》一书对近代科学背后的科学唯物论的宇宙观进行了批判,企图在欧洲的科学史中寻找自己新宇宙观的先驱思想。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恶化、空气污染、土壤硬化、水污染、食品安全等,生活在当下的人们都切身地感受到这一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复杂,日益难以协调。与汤先生有交往的后现代哲学研究专家王治河在其《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一书中,将11种思潮归在后现代主义的旗下,其中有非哲学、非中心化思潮、反基础主义,非理性主义,后人道主义,解构主义,视角主义,后现代解释学,多元论,后现代哲学史编纂学,反美学。鲍世斌等译:《超越解构: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奠基者》,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版,233页。汤先生以哲人的眼光肯定了建构性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并展望了其未来。鲍世斌等译:《超越解构: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奠基者》,90页。
建构性后现代主义旨在超越现代性,就是要超越现代社会存在的个人主义、人类中心论、父权制、机械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民族主义、军国主义等。[18]科布指出人类是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我们和自然的其他部分的关系与我们和他人的关系一样是连续不断的。(《系辞下传》第五章)天地的阴阳是交感的,也就是彼此感应对方的存在。
人们能想象出比一长和两短的横线更好的符号来表现阴阳吗,例如点、曲线、三角形乃至多边形、圆形和椭圆形等?在这种比较中,我们可以说,只有一长和两短的横线最能表达阴阳。因此,事事都有太极,事事都有阴阳。无论是关于自然的卦象,还是关于人类的卦象,它们都是被阴阳的变化之道所规定。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同上,第十章)关于圣人的四道还需要详尽的解释和说明。
(同上,第八章)人的言辞不仅是人与人的交流,而且也是人与天地的沟通。如果没有《周易》,那么天地人之道就是遮蔽的。这如何可能?这在于,象是对于天地万物的仿效。这种智慧性的思想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关于天地之道。
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圣人与天地之间的感应是通过一种特别的方式实现的,也就是观。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在这样的意义上,无思乃思,无为乃为,具有一种神奇的特性。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
《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圣人在遵从《周易》时,也实现了天人合一
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欧洲,对西方文明的伟大贡献已是公认的事实。但是在精神的层面,因为涉及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生活习俗、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等等,要想凭借强大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将某一种文化强加于人,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明智的。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和的观念在经典中多次出现,《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汉代通西域,带来了中亚和西亚的文明。在科学技术的层面,那些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先进科技,更容易在全球推广。(《子路》)这虽然是从做人的角度解释和,但和而不同也可以视为一种维系社会的准则。
即以唐代为例,太宗对太子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而》)这是从礼的角度解释和,和不仅是礼之所用,也是为政之道,而且是一种美。
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当时的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都市,都是中外文化交汇的地方。
《论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宋代的政治设计也有一定的开明性。要将世界上各民族长期形成的、千差万别的文化变成单一的文化,是不可想象的。作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和此书的主编之一,袁行霈教授在撰写过程中不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华文明的历史究竟能给21世纪的人类什么启示?在2006年北京论坛开幕式上,袁行霈教授以《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为题作了主题发言。
原载《中华读书报》2006年11月1日 进入 袁行霈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华文明 。三是举贤授能,《礼记》说: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四,就是选择革新。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往来,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类生存方式趋同。从杂剧到传奇,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学的突飞猛进。
随着佛经的翻译,汉语的词汇扩大了,文学观念也多样化了,诸如空的观念、境界的观念,都与佛教有关。汉族和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就以皇帝与大臣的关系而言,陈亮引仁宗的话: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二,就是选择包容。
《礼记·中庸》以和为天下之达道,能和则能四通八达,无往不利。那种失去了多姿多彩的单调的文化,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我还想举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加以说明。丝绸之路开通,形成双向交融的文化格局,唐代文化既得以向外广泛传播,同时也从外面得到很大的补充。
此后,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科学技术的层面到政治、人文层面的深化过程。从里坊制到街巷制,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